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高考 > 成考院校

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高考怎么样 值得报考吗

山东省教育厅
本科
医药

今天,学历无忧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高考怎么样 值得报考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考生,一起来了解下吧!
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高考怎么样 值得报考吗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人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 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承担单位。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培养出十余万中医药人才和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致力于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名校建设,2020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现在学校三校区(含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办学,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1万册、电子图书50.4万册、古籍善本3万册,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置17个教学机构,4个科研机构,4个教辅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97处实践教学基地、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8家中医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医精诚,努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拥有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点,学位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拥有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与4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人,硕士生导师589人。荣获国家“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96人。有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重点培育专业群。建设3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成在线课程23门。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学校充分发挥孔孟之乡、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坚持把中医文化和齐鲁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策划承办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专题论坛,成立儒医文化研究会,首次将中医药文化推向高层次国际学术平台。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鲜明特点,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的优秀学生。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近十年,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95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3项,连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建校以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25项,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学校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内涵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努力在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征程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人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 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承担单位。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培养出十余万中医药人才和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致力于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名校建设,2020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现在学校三校区(含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办学,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1万册、电子图书50.4万册、古籍善本3万册,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置17个教学机构,4个科研机构,4个教辅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97处实践教学基地、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8家中医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医精诚,努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拥有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点,学位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拥有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与4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人,硕士生导师589人。荣获国家“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96人。有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重点培育专业群。建设3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成在线课程23门。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学校充分发挥孔孟之乡、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坚持把中医文化和齐鲁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策划承办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专题论坛,成立儒医文化研究会,首次将中医药文化推向高层次国际学术平台。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鲜明特点,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的优秀学生。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近十年,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95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3项,连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建校以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25项,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学校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内涵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努力在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征程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人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 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承担单位。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培养出十余万中医药人才和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致力于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名校建设,2020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现在学校三校区(含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办学,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1万册、电子图书50.4万册、古籍善本3万册,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置17个教学机构,4个科研机构,4个教辅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97处实践教学基地、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8家中医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医精诚,努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拥有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点,学位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拥有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与4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人,硕士生导师589人。荣获国家“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96人。有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重点培育专业群。建设3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成在线课程23门。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学校充分发挥孔孟之乡、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坚持把中医文化和齐鲁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策划承办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专题论坛,成立儒医文化研究会,首次将中医药文化推向高层次国际学术平台。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鲜明特点,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的优秀学生。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近十年,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95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3项,连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建校以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25项,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学校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内涵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努力在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征程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人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 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承担单位。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培养出十余万中医药人才和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致力于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名校建设,2020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现在学校三校区(含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办学,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1万册、电子图书50.4万册、古籍善本3万册,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置17个教学机构,4个科研机构,4个教辅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97处实践教学基地、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8家中医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医精诚,努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拥有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点,学位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拥有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与4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人,硕士生导师589人。荣获国家“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96人。有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重点培育专业群。建设3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成在线课程23门。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学校充分发挥孔孟之乡、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坚持把中医文化和齐鲁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策划承办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专题论坛,成立儒医文化研究会,首次将中医药文化推向高层次国际学术平台。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鲜明特点,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的优秀学生。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近十年,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95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3项,连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建校以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25项,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学校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内涵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努力在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征程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人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 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承担单位。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培养出十余万中医药人才和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致力于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名校建设,2020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现在学校三校区(含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办学,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1万册、电子图书50.4万册、古籍善本3万册,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置17个教学机构,4个科研机构,4个教辅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97处实践教学基地、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8家中医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医精诚,努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拥有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点,学位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拥有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与4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人,硕士生导师589人。荣获国家“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96人。有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重点培育专业群。建设3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成在线课程23门。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学校充分发挥孔孟之乡、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坚持把中医文化和齐鲁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策划承办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专题论坛,成立儒医文化研究会,首次将中医药文化推向高层次国际学术平台。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鲜明特点,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的优秀学生。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近十年,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95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3项,连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建校以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25项,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学校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内涵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努力在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征程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人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 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承担单位。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培养出十余万中医药人才和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致力于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名校建设,2020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现在学校三校区(含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办学,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1万册、电子图书50.4万册、古籍善本3万册,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置17个教学机构,4个科研机构,4个教辅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97处实践教学基地、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8家中医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医精诚,努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拥有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点,学位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拥有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与4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人,硕士生导师589人。荣获国家“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96人。有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重点培育专业群。建设3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成在线课程23门。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学校充分发挥孔孟之乡、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坚持把中医文化和齐鲁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策划承办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专题论坛,成立儒医文化研究会,首次将中医药文化推向高层次国际学术平台。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鲜明特点,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的优秀学生。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近十年,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95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3项,连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建校以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25项,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学校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内涵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努力在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征程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
class="content"> 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1960年开始举办夜(业)大学,1961年受卫生厅委托创办中医函授大学。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于1979年、1985年先后恢复了因“文革”停办的夜(业)大学和函授大学,期间,受国家卫生部、山东省卫生厅委托,连续多年承担全国和全省中医师资培养任务,在十余个学科培养了千余名高水平医教研人才,并于1992年开始举办多规格、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班。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成人教育体系。现有业余教育形式的专科、专升本科、自学考试、短期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教育类型和本专科教育层次,教育结构日趋丰富和完善,202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人高等教育首次对应届本科毕业生颁发医学学士学位证书。目前,在校生数10793人,其中专科生3621人,本科生7172人。专科设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七个专业;本科设有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六个专业,涉及医、理两个学科门类,形成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教育结构体系。 学院历来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建立了一整套较为齐全的、适应我校成人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完善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教学工作规程》、《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条例》、《山东中医药大学函授夜大学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成人教育的规范化、正规化和科学化。 学院注重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新建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对学习过程督促考核,以及在线考试、作业、批阅等功能,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同时共享各高校优质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强化管理,完善制度,明确职责,注重效益,使我校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学评估中多次被评为优秀,2000年被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成人教育先进集体;2020年被推选为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医学委员会理事长单位;2020年获山东省自学考试巡考先进单位、山东省自学考试评卷工作先进单位和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2020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函授夜大学教育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20年12月我院中医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成人教育品牌专业。持续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工作,我校申报的四项成人教育特色课程有二项通过省教育厅审批立项,截止目前,我校共有13门课程获批为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8门课程获批精品资源共享课。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山东中医药大学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成人高考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以上就是学历无忧网整理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高考怎么样 值得报考吗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成人高考相关信息,敬请查阅学历无忧网。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高考怎么样 值得报考吗
wap地址: https://m.xueli.cn/newsdetail/5966.html

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高考怎么样 值得报考吗”相关推荐